T檔案室

T Archives

港台調查:近七成人認為易服不「正常」
【性本善Online】籲多關心易服伴侶
發稿日期:2006-04-11

  香港電台「性本善Online」﹙www.SexEdOnline.tv﹚ 於二零零五年十月十四日至二零零六年四月七日期間,就大眾對易服人士的印象進行網上投票,共獲1,435人次投票;調查亦問到若發現伴侶有易服喜好時的反應。結果顯示士公眾對易服人士多持負面印象,當中約三成人認為他們是性變態;亦有共兩成人認為易服人士有戀物癖好,或是變性慾者;約三成人認為易服者是正常人;另外分別有不足一成投票人士認為易服人士是同性戀者、精神病患者或憤世疾俗者。

  另外,公眾對有易服喜好的伴侶大多有所保留。當中三成投票人士,表示會建議其伴侶接受心理輔導。約三成投票人士會立即與伴侶分手;亦有一成人士會試圖阻止另一半繼續這種喜好。只有近兩成投票人士覺得「易服」沒有問題,及約一成表示接受伴侶這種喜好。(詳情見下)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系吳敏倫教授指出,易服不一定會牽涉「性癖」,他舉例說:「中國傳統戲劇演員也會反串另一性別,卻與性無關。」對於易服癖,有很多不同的解說。他續說:「投票結果顯示只有三成人認為易服人士是『正常人』,但不同人對『正常』都有不同看法,結果不一定反映大眾對這種習慣有負面印象;他們可能只是認為易服人士比較『與眾不同』而已。投票結果顯示大眾對易服存有很多爭議性的意見,對易服的認識或有不足。」

  社會福利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則認為,有些易服人士覺得自己的行為羞恥,心理極為脆弱。如果某人只能以易服這種單一的方法取得性滿足,達到極度沉迷的狀態,以致對其他事物、特別對性失去興趣,欠缺一般正常性行為的元素,才是病態。陳續指出,易服人士以男性居多,他們普遍希望透過易服行為抒發自己脆弱的一面。陳表示:「易服」若到了病態的階段,主要有兩種治療方法:一是在行為上轉移易服人士的性興趣;另一種較深層的方法是改變病人對極端男女角色的看法。大部分伴侶知道對方有易服癖,首先反應是感覺被拒、覺得不再被愛。陳耀基建議伴侶首先要清除這種反應,然後與病人一起參與治療過程,可深入了解病人軟弱的一面。

  香港電台網上教育電視eTVonline﹙www.eTVonline.tv﹚網站總監陳俊樂指出,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充斥著對「易服」與「易服癖」的不同界定。她透露香港電台「性本善Online」﹙www.SexEdOnline.tv﹚在未來的日子將提供更多此範圍的知識,讓大眾全面地認識不同層面的「性」關係。

  「性本善Online」網站提供各類有關「性」的資訊,包括:「長者通性」、「性病診症室」、「性與法律」及「全民性投票」等。欲知更多有關網站資料,請瀏覽www.SexEdOnline.tv。

香港電台「性本善 Online」(www.SexEdOnline.tv)
網上投票結果

  香港電台「性本善 Online」(www.SexEdOnline.tv) 於二零零五年十月十四日至二零零六年四月七日期間,就港人對於「易服」的看法舉行了一次網上投票。目的是了解公眾對易服人士的印象,以及若果發現伴侶有易服喜好時的反應;另一方面亦希望透過該項調查,令大眾對「易服」有多一點認識。是次網上投票反應熱烈,共錄得1,435人次投票。

1) 如果你發現伴侶有易服喜好,你會:(總投票人數 : 697)
a) 建議他/她接受心理輔導
 得票率32%;人數223
b) 立即與他/她分手
 得票率27%;人數188
c) 覺得易服沒有問題
 得票率19%;人數132
d) 你愛你伴侶,所以接受這種喜好
 得票率12%;人數84
e) 阻止他/她繼續有這種喜好
 得票率10%;人數70

  是次投票結果顯示,公眾對伴侶一旦有易服喜好時大多有所保留。當中三成的投票人士,表示會建議其伴侶接受心理輔導。另外,約三成投票人士甚至會立即與伴侶分手;亦有約一成人士會試圖阻止另一半繼續這種喜好,只有近兩成投票人士覺得易服完全沒有問題。

2) 你認為易服人士是:(總投票人數 : 738)
a) 正常人
 得票率33%;人數243
b) 性變態
 得票率31%;人數229
c) 有戀物癖的人
 得票率11%;人數81
d) 變性慾者
 得票率9%;人數66
e) 同性戀者
 得票率7%;人數52
f) 精神病患者
 得票率5%;人數37
g) 憤世疾俗者
  得票率4%;人數30

  對於有易服喜好的人,公眾對他們多持負面印象,當中只有三成人士(33%)認為他們是正常人,有三成人士(31%)更認為他們是性變態;亦有部份人士會聯想到易服人士潛在著其他的癖好,例如一成人士(11%)認為他們有戀物癖好,更有人覺得他們是變性慾者(佔9%)。投票結果亦指,有不足一成人士(7%) 認為易服人士是同性戀者。

  對以上投票結果,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吳敏倫教授認為仍很難界別大眾是否不能接受易服癖,因伴侶可能會由於不同因素影響(如感情深厚、雙方關係)而對易服行為有不同的接受程度。

易服多以男性為多

  對於易服癖,有很多不同的解說。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吳敏倫教授認為「易服」與「易服癖」是兩回事,易服不一定會牽涉「性癖」,他舉例「中國傳統戲劇演員也會反串另一性別,卻與性無關」。雖然投票結果顯示只有三成人士認為易服人士是正常人,吳敏倫覺得不同人對「正常」都有不同看法,結果不一定反映大眾對這種習慣有負面印象,「舉例說,如果你問別人天才(或者百歲人壽、抑或是跑得很快的飛毛腿)是否正常,多數人都會說不,但他們對這些人卻不會有負面印象。這或者只會表示大眾未必接受這種少有的情況,不一定指出他們的意見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他也指出投票結果顯示出大眾對易服存有很多爭議性的意見,而且對易服的認識不足。

  社會福利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認為,如果某人只能以易服這種單一的方法取得性滿足,達到極度沉迷的狀態,以至對其他事物、特別對性失去興趣,欠缺一般正常性行為的元素(即二人進行性行為、前奏、愛撫等),這種便是病態。陳耀基繼而指出,易服人士以男性為多。基於日常生活中往往要表現出男性化、粗獷的一面,易服人士希望透過易服的行為抒發自己脆弱的一面。大多數人都會秘密地穿著女性衣物自瀆,以獲取性快感。總的來說,性快感、成就感和壓力抒緩是形成易服癖的因素。

  香港電台網上教育電視eTVonline﹙www.eTVonline.tv﹚ 的網站總監陳俊樂指出,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充斥著對「易服」與「易服癖」的不同界定,「反映大眾對有關性的小眾社群不太認識」。她繼稱:「一般人可能會把變性人或dragqueen﹙裝扮皇后﹚跟易服相提並論,但其實他們是易服以外的另一班社群。」為此,陳俊樂女士透露香港電台「性本善Online」﹙www.SexEdOnline.tv﹚在未來的日子將深化此範圍的知識,讓大眾更全面地認識不同層面的「性」關係。

易服要不要醫?

  對於易服人士應否接受治療,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吳敏倫教授則認為,如果易服喜好會影響日常生活或帶來擔憂,個別人士可考慮相應治療,這是個人的取向。有指易服不算犯罪,吳敏倫就覺得「無罪與正常是兩回事,活到1,000歲不是罪,但當然是不正常了。」

  社會福利署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陳耀基認為,「易服」若到了病態的階段,主要有兩種治療方法,一是在行為上轉移易服人士的性興趣。另一種較深層的方法是改變病人對極端男女角色的看法,讓病人接受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在治療過程中也會讓病人的伴侶參與,讓病人接受自己之餘,也同時讓伴侶接受他軟弱的一面。陳耀基更指出,有些易服人士覺得自己的行為羞恥,故比起不願「站出來」的同性戀者,他們更為脆弱。

易服人士的伴侶如何面對?

  大部分伴侶知道對方有易服癖,首先反應是感覺被拒、覺得不再被愛。陳耀基建議伴侶首先要清除這種反應。治療過程中也會讓伴侶明白易服癖是可以治療的,而自己對於易服癖伴侶的治療也起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亦應接受病人脆弱的一面,最後由治療易服癖進化成解決感情、婚姻問題的新一個階段。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